“宇宙有边界吗?”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五年级的胡坚钧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他小小的好奇心得到了老师们的关注。
于是,学校决定将孩子们的“好问题”收集起来,让全校师生一同去探讨。
就这样,一条数字长廊在校园中诞生了,下课和午休时间,长廊里围满了学生。
他们站在一块块电子屏前热烈地讨论着“古生物学家是怎样判断恐龙化石属于哪个时代的”“为什么远古时代,猿猴进化而成的人类,比起其他猛兽,在力量和速度方面都很弱小,最后却站在了食物链顶端”等话题。
这样的场景在校园中很常见。
卢湾实验小学地处黄浦区的丽园路,学校为学生打造了一个“丽园科学会客厅”,孩子们就是会客厅的主人,他们用科学思维和无限创意让校园变得更美!
01
夏天,湿垃圾不臭了?
“夏天到了,我家的湿垃圾桶常常散发出臭味,我得想想办法啊!”五年级的张沐云、赵御云、洪楷玮决定一起对家里的垃圾桶来个大改造。
他们将问题带到了学校里,与科学老师阮家伟进行了讨论。孩子们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让老师们“大开眼界”,于是,一场名为“垃圾桶课题”的探究开启了。
首先,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研究起了“是什么原因导致垃圾桶变臭”这一问题。
阮家伟说:“我们通过探究发现,一方面原因是夏天温度较高,水分容易蒸发,臭味就会散发出来。学生们想办法将湿垃圾中的液体和固体隔离开来,从而解决水分散发导致的臭味。为此,他们还自己设计了一个特别的湿垃圾桶,将臭水隔离开来,并用吸水树脂将其吸收。”
别小看这样一个垃圾桶,同学们可是经过了多次的测试,夏天时,他们在家中进行了一系列测试,整个过程都伴随着臭味,但还是坚持了下来。
小组成员赵御云告诉小编,在这过程中,他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吸水性能的问题,对此,他和小组成员比对了多种材料,对其吸水性能进行测试,最终选择了吸水树脂。
作为课题的指导老师,阮家伟也时常鼓励孩子们多关注社会新闻,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然后持之以恒地去完成实验,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据悉,卢湾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完成一个课题的探究大约需要大半年的时间,其中一些优秀的课题还有机会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东西都会成为他们探究的素材。
课堂上,常常可以看到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究一杯水,他们利用砾石、碳、石英砂、雨花石、黏土、沙子等材料设计出不同的水的滤水装置,在将污水净化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除了课堂学习,学生还将目光聚焦到了日常食用的大米上,孩子们发现,大米中也藏着“大学问”。四年级女生张楚卿一家是北方人,她们家吃的是甜度比较高的籼稻,她在调查后发现,家里吃的大米种类是南方产的,南北方的米因为土质差异,形状也是不同的。
据老师们回忆,那段时间,学生们回家后纷纷尝试淘米煮饭,还对大米的黏度、硬度和香气进行了评分。
02
他们的背后有一群
“爱玩”的老师
这些好玩的课题来自卢湾实验小学的创新融合课程群。
课程围绕“我与自己,我与自然,我与社会”推进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自然探索观、科学的社会认识观和科学的个性创造观。
“我与自己”: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让每个学生在探索自我发展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定位;
“我与自然”:学生通过实践性学习和科学实验,深入了解自然规律,培养科学思维方式;
“我与社会”:学生从社会问题出发,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探索解决方案,培养创新和团队合作能力。
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是卢湾实验小学孩子们的特点,在这背后也有着一群“爱玩”的老师们,他们甚至开始“密谋”要打造一个“玩具工厂”。
校长虞怡玲介绍说,建立一个“玩具回收工厂”的灵感也是来源于社会问题。老师们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全世界每年会丢弃7300000000件玩具,这些玩具中塑料玩具占了90%,于是,学校打算将玩具中可用的零部件进行拆解、重组,二次利用。
就这样,一支由各学科教师组成的“玩具回收团队”成立了,他们自发组建了一个工作坊,每周开展一次业务探讨。科学老师阮家伟就是该工作坊的参与成员之一,他说,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曾经玩过的许多玩具最终都会面临被遗弃的结局。工作坊成立后,老师们也开始收集一些孩子们的闲置玩具,聚在一起尝试着拆解零部件,将其转化为新的元素。
校长虞怡玲透露,除了带有零部件的塑料玩具,学校也很欢迎孩子们将毛绒玩具也带来“玩具工厂”进行改造,通过在玩具的外观上加入学校元素,将自己的毛绒玩具变成能代表学校的IP形象。
她说,每周一次的工作坊活动非常热闹,老师们各抒己见,他们对下一步的课程实施已经明确了方向。全校师生都无比期待着这个大型“玩具工厂”的正式“开张”。
03
“创造力”是科学素养的精髓
走进卢湾实验小学的校园,不难发现学校的许多区域都展示着孩子们的作品,学校始终坚信,创造力是学生科学素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除了做课题,孩子们还有一件非常期待的事,那就是设计文创,学校也会将孩子们的创意转化为产品,永远地留在校园里。
卢湾实验小学每年都会为五年级学生开设博物馆文创产品课程,通过项目化学习的方式让毕业班学生体验设计、展示、投票评选的过程,甚至最后他们还需要自行寻找靠谱的生产厂家来批量生产。
融入学校元素的冰箱贴、文件袋、卡包、便签本等都成为他们送给自己最好的毕业礼物。不少毕业的学生也常常抽空回到学校来给学弟学妹们带来一堂文创设计课。
除了为自己设计“毕业礼物”,卢湾实验小学给了孩子们非常大的自主权。
他们可以自己设计篮球节小游戏和比赛队服,并在比赛输了后,自发去采访对方的教练,看看别人是如何来训练的;学生们觉得兑换奖品的“盲盒机”外观不太好看,他们纷纷提交了设计稿,在校园里进行投票;在每年的DI(目的地想象)比赛中,参赛选手们会带上亲手设计的徽章去和现场的其他队伍交换……
04
打造一个“丽园科学会客厅”
看到这里,你是否觉得这所学校孩子们的“脑洞”很大?确实,他们的大胆畅想和源源不断的创意也与学校“会客厅”的理念不谋而合。
校长虞怡玲说,学校一直以来都把科学教育课程与课程实施空间相融合,为师生打造了一个开放、共享、可重构的“丽园科学会客厅”。
校园里,互动空间非常多,在每个班级门口都有一块电子屏,学生刷一下图书卡,就能看到自己各学科的评价,并形成一张雷达图。
数字长廊里成了学生课余时间最喜欢“打卡”的地方之一,他们三五成群地围在屏幕前,按动一旁的按键开始答题。据悉,这一排屏幕上的内容更新很快,会展示学生提出的好问题、不同主题的科普知识等。
卢湾实验小学坚持把科学教育融入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融合”是学校一直以来的关键词。比如,学校曾把科学教育与环保行动结合起来,学生们在午餐时不仅学习到了营养均衡的重要性,还在饭后排队还餐具的过程中,实践了资源循环利用的理念。
学校先后获得了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全国DI示范校、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整体实验样板校、上海市科技特色学校等荣誉;DI竞赛团队曾连续12年参与市赛、国赛及全球赛,获得3次全球赛的第三名、2次特别奖。
虞怡玲更希望孩子们能在这个“丽园科学会客厅”里尽情分享、交流,在科学探索和实践中培育有科学素养、探索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科学人才。
图片由学校提供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