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到底怎么选?


8月22日已是“处暑”节气,意味着酷热难耐的天气已经到了尾声。但上海近期没有要“出暑”的样子,据市气象局预报,一直到24日,最高气温都将在35℃以上。

艳阳高照,防晒衣、防晒帽、防晒口罩等已然成为出行必备。但市场上产品众多,便宜的十几元、几十元,贵的上百元甚至上千元,不少还标注有“黑科技”。价格差距从何而来?越贵越好吗?


市场上防晒产品款式多样(作者摄)

防晒衣不是“智商税”

日常穿着的服装面料,也能阻挡阳光,专门的防晒衣品类是不是生造概念的“智商税”?不少消费者有这样的困惑。

**纺织建设规划院产业研究部咨询工程师宋立丹对此解释,日常服装对紫外线的防护效果有限,如果长时间暴露在强烈阳光下,就需要具有较高紫外线防护功能的产品,这就是“防晒衣”的由来。

防晒衣比日常服饰更防晒,在于它遵循两种原理发挥作用。一是屏蔽,即通过增强面料对紫外线的反射和散射,实现更好的防护效果。二是吸收,即使用能吸收紫外线的染料等方式对面料进行防晒处理,增强面料对紫外线的吸收作用。

事实上,**对“防晒衣”有明确标准。国标GB/T 18830-2009《纺织品防紫外线性能的评定》规定,防紫外线纺织品必须达到UPF>40,UVA透过率<5%,才能称为防紫外线产品。UPF值40意味着只有1/40,即2.5%的紫外线能够穿透该纺织品到达皮肤,相当于衣服阻挡了97.5%的紫外线。

为了方便消费者选购与区分防晒产品与普通服饰,**标准还明确,包括防晒衣在内的防紫外线产品都应进行明确标识,产品标签上必须包括三部分:标准编号,即GB/T 18830-2009;UPF值,当40<UPF≤50时,标为UPF40+,当UPF>50时,标为UPF50+;使用提醒,即“长期使用以及在拉伸或者潮湿的情况下,该产品所提供的防护有可能减少”。


合规销售的防晒产品应当有完整的标识牌(作者摄)

可见,对消费者而言,若选择防晒衣,首要依据不是价格,而是产品是否符合相关标准、是否具备对应的标识

认清标识,按需选购更理性

既然符合标准的产品都能标注为“防晒衣”或“防紫外线产品”,那为什么不同的产品价格差异不小呢?

业内人士指出,除了品牌溢价外,防晒产品的价格差异还与它们的防晒性能、效果可持续性、舒适度有关

所谓“防晒性能”,是指在符合**标准基础上,部分面料进一步提高UPF值。目前,市场上已有产品的面料原纱实测UPF值超过100。


面料的防晒性能与日俱增(图源:品牌介绍图)

服装原料供应商陈锋解释,改变纤维的截面,可以增加折射紫外线的角度和面积,增强屏蔽效果;如果同步在面料里增加可吸收紫外线的染料,无疑能让防晒效果事半功倍,“科技含量确实会影响面料品质。”

国标要求产品标识的“长期使用以及在拉伸或者潮湿的情况下,该产品所提供的防护有可能减少”体现了不同品牌防晒衣之间的另一个差异:是否耐水洗。为面料加入具有防晒效果的成份或涂层,是防晒衣发挥效果的基础;而汗浸、水洗、雨淋等都可能改变面料结构,从而影响防晒效果。正因为此,部分品牌在“耐水防水”上做文章,通过一定的科技手段,延长防晒效果的可持续性。

当然,实现长久防晒的基础还是有技术含量的面料,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品生产成本。消费者可客观看待防晒可持续性,“防晒衣多次洗涤后,防晒性能会降低,但衣服的穿着性能还在。还有些消费者‘喜新厌旧’,喜欢买新衣,那么对可持续性的要求可以低一些。”陈锋提醒。

最后,舒适度主要与消费者穿着后的感受有关,包括是否透气、轻薄等。不同的面料还会带来不同的触感,有人喜欢冰丝的感觉,有人喜欢相对柔软的产品,有人喜欢宽松的,也有人希望更合体……于是就有了市场上形形色色的产品,但不能说哪一种质量更好、值得更高的定价。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渠道正规、标识清晰、价格合理、符合个人需求的产品是最优选。如果销售者能提供验证性能的检测报告,那么产品的可信度更高些。”多名业内人士建议,选防晒衣不用盲目追求贵的,但也不建议选特别便宜的,毕竟防晒面料与普通服饰不同,要避免“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


业内人士提醒,合规的产品介绍非常详细,消费者可比对后选购(图源:品牌介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