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一亩三分地”的割裂思维,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摘要: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打破深层次的制度性障碍和壁垒,促进体制机制的更新优化,开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丰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战略和政策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和国土空间利用方面作出顶层谋划和全面部署,标志着我们党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坚实步伐。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迫切需要充分发挥区域重大战略的引领带动作用,形成广泛深入的区域联动发展新格局。在新形势下,必须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打破深层次的制度性障碍和壁垒,促进体制机制的更新优化,开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优势互补的区域联动格局

当前,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区域发展呈现分化态势,东部与西部地区之间、南部与北部地区之间发展差异较为明显,这些差异的形成归根结底是体制机制问题,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从整体空间布局来看,西部、东北、中部和东部地区四大板块在产业结构、自然禀赋等方面存在差异,应当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健全制度政策体系,以体制和制度的优化促进协调发展,通过“西能东输”、产业合作、人才交流等方式构建优势互补的国土空间格局。

从区域增长极来看,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湾三大城市群在科教、制造、国际金融等方面各有所长,发展定位不同,辐射带动作用突出,应当立足各自特点,制定相应目标,形成协同创新的良好局面,加快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更好地发挥其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

从岸线走向格局来看,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具有横贯东西、承接南北、通江达海的独特优势,应当更好地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用好两种资源,探索出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新路。

打造整体性、一体化、互联互通的合作治理体系

区域协调发展的实施涉及地区间的府际合作和部门间的跨界合作,各行动主体需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割裂思维,打造整体性、一体化的区域治理体系。

要持续优化府际合作方式,理顺机构编制和条块关系,进一步扫清体制机制障碍。由于驱动力强度和资源互赖程度的差异,地方政府可能选择不同的合作态度和模式。因此,要以生态治理、交通一体化、产业链整合、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等为抓手,强化自上而下的驱动力和地方政府间的资源吸引力,加强战略实施中运行机制、政策工具和重大项目的对接整合。

要发挥市场机制和协商机制的重要作用,加强碳市场、数据市场、人力资源市场等平台的资源整合能力,促进各类要素在区域之间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通过资源交换激发合作的内生动力。例如,上海数据交易所着力打造全国数据要素市场核心枢纽,高效推动长三角数据要素市场一体化发展。

要强化区域协商共治的水平和能力,不断创新协商机制,以联勤联动、联席会议、交流互访、府际协议等方式促进府际交流,构建基于信任互惠的合作网络,坚持省际共商、生态共治、全域共建、发展共享,增强区域交通互联性、政策统一性、规则一致性、执行协同性。例如,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从2009年至今已召开多次,三省一市共商区域内重大事项,形成了可持续的制度安排。

形成多功能、宽领域、重点突出的融合发展机制

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深度融合,聚焦多重功能的实现,秉持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和底线思维,开展体制机制创新。

区域协调发展的多重功能体现为以下三方面:一是促进高质量发展,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产业链融通互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信息共享和流程互联互通,深化政务服务合作,优化营商环境;二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从整体上谋划和建设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促进利益共同体建设,缩小教育、医疗等方面公共服务的差距;三是助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在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统筹考虑发展与安全、局部和全局、城市和乡村、陆地与海洋之间的关系,地区之间共同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协同促进生态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

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应当树立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既要通盘考虑又要抓住主要矛盾。要重点突破,以雄安新区建设为抓手,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要先行先试,发挥长三角等区域“开路先锋”的重要作用;要以点带面,发挥城市群核心城市的聚合功能;要取长补短,推动东西部对口支援制度走深走实;要错位发展,以主体功能区推进国土空间高效利用。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7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