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增量扩张向存量更新转型,这一变化对城乡规划专业和社会各界都是“既熟悉又陌生”的。
“城市更新不仅侧重于物质空间的变化,它所推动的社会精神面貌和社会生活变化恰恰是它背后的意义。”在9月19日于徐汇艺术馆拉开序幕的“何以生新——梧桐深处·不一样的美好”城市更新案例展现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王伟强提出,看待和理解城市更新应有不同的视角。
该展从专业角度回溯了近年来徐汇区的城市更新之路,通过“公园塑新、社区营新、功能迭新、文艺赋新、历史溯新、住房焕新、未来更新”等7大类别和“城市·空间”“腔调·生活”“生机·故事”等三个层面,呈现徐汇尤其是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独特的城市功能空间与市民生活方式。
记者注意到,展览选取了不少徐汇市民亲身经历、颇有感触的城市更新案例,包括永嘉路口袋公园、天平街道“550弄堂·邻里汇”、乐山新村、徐家汇片区、凌云街道417片区以及12处城市转角公寓。
“专业展览应该办得更加接地气、社会化和大众化,才能让观众真正感到有意思。”展览策展人、上海现代城市更新研究院院长俞斯佳介绍,本次徐汇城市更新展特别邀请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影像专业委员会的专家学者,深入上述城市更新基地,用影像记录下人们的生活状态、更新诉求和区域内正在发生的新鲜故事。
“上海2035”总体规划确立了从增量扩张向存量更新转型的发展战略,王伟强表示,这一变化无论对城乡规划专业还是对社会各界,都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我们长期以来适应了增量扩张和大规模建设,而对于像‘绣花’一样的局部更新改造和提升,从工作方法到制度设计都需要进行改革。”
不过,每个城市更新基地面临的矛盾都千人千面,这也使得城市更新更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共生共创共享,在时代变化中不断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俞斯佳表示,这也是为何本次展览邀请了不同领域的团队共同参与。展览现场,既有名为“何小新”的梦想设计师AI数字人与观众对话,一同构建理想社区;也有艺术家沈烈毅和团队为展览专门设计制作的大型艺术装置;还有徐汇艺术馆特别设置的“展中展”版块,由热心观众朱士贵展出其30年来收藏的火花,展现城市变迁。
“人们常常听到‘城市有机更新’,因为城市是一个有温度的生命体,城市中发生的变化可视作一种客观规律。”王伟强表示,城市更新一大典型特征,就是在存量环境中进行再建设,这就必然会触及原有群体的利益。因而城市更新其实是一次利益的再分配过程。
但城市更新又不同于以往建设一个新区或新城,从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当中征收土地、开发商招投标拍地后进行合理的利益分配即可。城市更新中每一户居民提出的诉求、产生的矛盾都不尽相同,如何在此过程中凝聚共识,让集体的利益、公共的利益和大多数人的利益都能有所增值、尽量降低受损,这便是城市更新面临的挑战。
“由此可见,城市更新实际上不仅是建设活动,更是一次社会活动,要调动社会参与,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王伟强说。更进一步看,成功的城市更新不仅要带来物质空间的变化,更要让身处其中的人产生精神面貌和生活品质的提升,这才是城市更新积极有益的一面。
为此,徐汇区文旅局邀请了永璞咖啡、月球咖啡、pocket pocket口袋咖啡、BoocUP咖啡等4家身处更新后空间中的咖啡品牌,来到展览现场组成咖啡市集,展现城市更新中都市共享空间的效果案例。展览举办地徐汇艺术馆将与徐汇区建筑可阅读联盟共同策划推出“城市Art Walk”活动,与艺术家卓大王共同推出限量版“城市速写地图”,依托《海上遗珍》《海派之源》等系列书籍举办一系列高品质的文化讲座和读书会,邀请知名学者、文化名人及城市更新领域的专家,带领公众深入挖掘城市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脉络。
本次展览将从9月19日展出至明年2月23日。为营造更多元、立体的观展体验,展览还配套了公教项目“城市速写魔方”,并设立“微驿站、微记录、微课堂、微旅行、微展示”以及“城市速写大赛”等六大互动版块。项目还设计印刷了1万份特制速写卡片和城市速写地图,将在徐汇区内6个驿站点位发放,市民游客可在地图上任意点位完成一幅城市速写并投稿,优秀作品将在徐汇艺术馆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