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在线挂号、扫码点餐、网购车票……谁来帮助出门在外的父母?

摘要:这份由年轻人发起的互助协议,值得被更多人看见和参与。

图片[1]-不会在线挂号、扫码点餐、网购车票……谁来帮助出门在外的父母?-萌番资讯网

近日,一份“在外互助父母协议”在社交平台上火了,很多年轻人和陌生网友约定“你帮我父母,我帮你父母”,倡导在生活中帮助遇到困难的老人、长辈。

“关爱老人”的呼吁并不陌生。最近几年,每每提及“老龄化”、“数字鸿沟”,“关爱老人”就是下半篇。而应对技术“不友好”,很多部门也做过调整——国家部委曾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不少地方政府则发文要求在火车站、博物馆、电影院等公共场合为老年群体开“方便之门”,这些都是构建老年友好社会的有益尝试。

在“数字化”“智能化”的洪流中,这些尝试虽然有益,但辐射范围有限,大量老人还是会遇到各式各样具体的困难,这并非政府发文可以解决,而是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一起发力。正因此,这份由年轻人发起的互助协议,值得被更多人看见和参与。

值得一提的是,“在外互助父母协议”没有硬性约束,全凭自愿,但参与人数越来越多,并且有网友持续晒出帮助困难老人的具体经历。这些个案帮助,乍一看非常琐碎、不起眼,却很有必要,因为无论是医院在线挂号、餐厅扫码点餐、车站网购车票等由数字化衍生的问题,还是如何调整飞机、高铁的座椅角度以及如何在机场办理自助取票等零星操作,都用鲜活的方式呈现了应该被看见的人群差异化特征——很多在年轻人看来“信手拈来”的小事,到了老年人那里却亟需帮助,甚至大家还会发现,年轻人在提供帮助时还需要有点自告奋勇的主动,因为不少老人遇到难题时不好意思开口求助。

令人欣喜的是,在不同的社交平台上,看似内容重复琐碎、表达也不出彩的分享文字和视频大多收获了巨量点赞。这一方面代表了一种情感认同,说明这个“互助父母协议”本身符合公众的期待,大家希望它能继续被看见,触达更多人,帮助更多人;另一方面,每一个具体案例的分享,又生动地呈现了老人无处不在的现实需求,这有助于唤醒全社会的助老意识。

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孟子的那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说明中国人早在2300多年前就萌发了关爱老人、帮助老人的意识,网络时代的这份倡议,只是加入了时代特点和技术向善的可能性,即在“老龄化”和“空巢化”的大背景下,科技对老年人增加的障碍,可以通过人来解决。

这几年,包括硬件改造、技术简化在内的“适老化”改造陆续在进行,而和这些技术化的操作相比,由年轻人主动发起的这份协议,可以看作为全社会营造“适老”环境打上的“软性”补丁。对于政府主管部门而言,不妨以年轻人的倡议为基点,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积极为他们提供便利,将“互助父母模式”发展为家庭助老、行政助老之外的有益补充。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